|
|||
|
● 中秋賞月 ––– 中樂欣賞
中央民族樂團1998年 |
♫花好月圓 歇後語:八月十五桂花香 ––– 花好月圓 ● 意謂八月十五中秋節,月兒又大又圓,桂花開放,花香陣陣,所以說花兒好,月兒圓。 花好月圓出處於 ––– 宋‧晁端禮《行香子‧别恨》詞:“莫思身處,且逗尊前,願花長好,人長健,月長圓”。 因此花好月圓比喻愛情甜蜜,生活美滿幸福,多用於祝賀人新婚。後來雕刻品、民樂、電影、音樂等也常選用 “花好月圓” 為題材來創作。 ● 花好月圓 1935年初,在蘇州做小學音樂教員的黄貽鈞經人介紹,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部下屬的國樂隊任演奏員。 音樂部主任任光約請黄貽鈞製作數分鐘的民樂,雖然黄貽鈞没學過作曲技法,但發自内心的激情,使這個作品一氣呵成。 因寫作時没有標題,國樂隊的陳中根據樂曲歡快熱烈的氣氛,就給它起了個《花好月圓》的名字。 後來指揮家彭修文就把江南絲竹式的《花好月圓》改編成民族管弦樂,後經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演奏,影響甚廣。 由於黄貽鈞創作此曲時没署名,故彭修文一直誤以為此曲為任光所作。 |
|
中秋迎月 ––– 中樂古曲欣賞
|
♫月兒高 ●《月兒高》是一首描寫月色的樂曲,詩情畫意地描繪了月亮從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没,在月光下的種種美麗景色。 碧空如洗,繁星點點,月兒正緩緩地度過銀河,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秀麗、優美景色。 全曲古樸動人,委婉纏綿,優雅華麗,舞蹈性極强,頗具大唐風韵。 ●《月兒高》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,所作年代及作者均不詳,後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。 現存最早譜本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手抄本《高和江東》中的一曲。最早的刊印譜本是華秋萍的《琵琶譜》, 後李芳園在編印《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譜》時,根據此曲的風格及特點與白居易詩《霓裳羽衣舞》中所描述的情節相似,故更名為《霓裳羽衣曲》。 ● 全曲共分十二段:(1)海島冰輪; (2)江樓望月; (3)海嶠躊躇; (4)銀蟾吐彩; (5)風露滿天; (6)素娥旖旎; (7)皓魄當空; (8)瓊樓一片; (9)銀河横渡; (10)玉宇千層; (11)蟾光炯炯; (12)玉兔西沉。 |
||
中秋追月 ––– 中樂古曲欣賞 ● 中央民族樂團1998年春節 |
♫春江花月夜 ●《春江花月夜》後来根據白居易詩《琵琶行》中的 “春江花朝秋月夜” 更名為《春江花月夜》。 ● 民國時期,有音樂人將琵琶大曲《夕陽簫鼓》改編為琵琶、古箏二重奏,取其意境亦命名為《春江花月夜》, 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民樂之代表。全曲一般分成十段,人們遵循中國古典標題音樂的傳統,為每段加了一個小標題。 這些標題是:江樓鐘鼓、月上東山、風回曲水、花影層疊、水深雲際、漁歌唱晚、回瀾拍岸、橈鳴遠漱、欸乃歸舟和尾聲。 ● 標題音樂《春江花月夜》名稱之來源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《全唐詩》中。 其中《春江花月夜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,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, 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,語言清新優美, 韻律宛轉悠揚,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,給人以澄澈空明、清麗自然的感覺。 |
||
♫彩雲追月 《彩雲追月》是清代著名的粵音曲譜,其風格輕快獨特,描寫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輕鬆寫意,彰顯了典型的廣東民間音樂風格。 1932年任光與聶耳一起,在上海為百代國樂隊譜寫一批民族管弦樂曲灌制唱片。 《彩雲追月》就是其中的一首以管弦樂重新編曲的優秀作品,成曲於1935年。 |
|||